教学管理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2008-2010学科建设规划
2009-04-09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根据学校关于学科建设的要求,根据文学和语言学科发展的状况,结合全国尤其甘肃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我院结合现有师资和已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凝聚学术方向,明确科研任务,拟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优势学科,在未来三年内(2008-2010年)重点建设现代汉语与方言、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学科,并以此为龙头,牵引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科综合发展和整体提升之目的。

一、学科建设完成情况

2006年,文学院“现代汉语与方言”(学科带头人:莫超教授)及“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学科带头人:宋子俊教授)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其中“现代汉语与方言”属于全校仅有的两个A类重点学科之一。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学科本身发展的现状和时代要求,我院在慎重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积极建设“现代汉语与方言”A类重点学科的同时,拟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大学科,并根据实际师资和科研的情况,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也纳入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三个学科的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和推动文学院整个学科的建设。现将以上各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和未来三年的规划分述如下:

壹、 2006年到2008年学科建设的整体情况

(一)现代汉语与方言

本学科属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内的语言学学科与一级学科法学内的社会学的民俗学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综合学科。支撑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干学科为文学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方言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文字应用与民俗学等学科与课程。本学科的建设依托“甘肃方言研究所”(甘肃省唯一的一个面向全省的方言研究所),主要以多民族、多方言的甘肃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延伸到对语言规律的研究,在方言调查、方言民俗文化研究、推广社会规范用字用语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开展特色化的方言民俗研究中,凝炼出有特色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在省内乃至全国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师赵逵夫先生对我院“甘肃方言研究所”开展的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活化石——方言的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政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该学科自成为重点学科以来,积极组织,高效管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建设、学术交流和管理水平方面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术队伍:

研究人员姓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莫超

博士(博士后)教授

甘肃及西北方言、语言学

王小敏

教授

现代汉语、修辞学

孙占宇

博士 副教授

汉简研究

陈尚敏

博士 副教授

西北文献

张建军

博士(在读)副教授

甘肃及西北方言、语言学

杨永发

博士(在读)副教授

甘肃及西北方言、训诂学

达正岳

硕士 讲师

古代汉语、语言学

冯钰

硕士 讲师

古代汉语、语言学

申重实

硕士 讲师

语言学

总体来看,本学科学术队伍学历层次高,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67%,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67%,专职人员年龄都在45岁以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互补,研究方向明确、集中,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人才培养:2004年,由甘肃省引进的首位语言学博士莫超教授担任所长。培养文献学博士陈尚敏,引进文献学博士孙占宇,此外还有张建军和杨永发副教授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方言学”和“训诂学”博士学位。引进语言学硕士达正岳、冯钰、申重实等语言学硕士。

科学研究:“甘肃方言研究所”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方言研究的空白,在陇南方言、白龙江流域方言、兰州方言、临夏方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权威性的成果。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了二项国家级语言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一是《兰州方言词典》的编纂,另一是《保安语常用词汉英词典》的编纂,其中《保安语常用词汉英词典》已经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兰州方言词典》将于今年12月前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两项成果填补了西部乃至全国的空白。

基础条件:成立甘肃方言研究所,建成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设有专本的办公地点和必要的办公机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陇南师专、合作师专建立了分支研究机构,进行了系列合作项目的研究。学术研究人员和学术研究有经费保障。

学术交流:2008年连续成功主办第三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3-15日)和 《方言》创刊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10-11日),甘肃方言研究所的实力和成果再次受到省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此外莫超同志参加了“法国社科院语言接触国际讨论会”,张建军、王小敏、杨永发等参加“汉语与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所的成员均参加了我校举办的上述两个学术会议。

管理水平: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对项目和科研方向等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研究所的日常管理和档案管理。

(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古代文学历来是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的重头专业课。2000年被批准为兰州师专(兰州城市学院前身)重点学科。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6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被评为兰州城市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本学科拟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重点学科,借助“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的组织平台,向优势学术方向延伸,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大学科。

学术队伍:

研究人员姓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宋子俊

教授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红楼梦》研究

高原

硕士 教授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思想文化史

曹治邦

教授(退休)

唐代文学

杨玲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先秦思想和文化

武砺兴

副教授

先秦思想与文化

傅满仓

副教授

唐宋文学

陈立正

副教授

唐宋文学

宋运娜

副教授

近代文学

史国良

博士 讲师

先秦哲学与文献

包建强

博士(在读)讲师

戏曲

王忠录

博士(在读)讲师

明清文学

康宁

硕士 讲师

先秦文学与文献

侴佳琪

硕士 讲师

唐代文学与文献

李晓梅

硕士 讲师

明清文学与文化

郑炜华

硕士(在读)讲师

明清文学与文化

本学科共有专职人员15人,总体来看,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27%,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54%,其余均为硕士(包括在读硕士)。本学科出两人年龄在60岁以上,一人在50岁以上外,主要成员均在45岁以下,其中以30岁左右的年轻博士和硕士为主体,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互补,研究方向照应,相互补充,是一支很有发展潜力的队伍。

人才培养:近年来本学科紧抓人才培养,1人正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2人正在南京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者5人。

科学研究:就目前而言,本学科在先秦文学与文化,陶渊明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尤其是明清小说、戏剧三个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成果丰硕。近年来出版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专著2部,陶渊明研究专著1部,先秦法家思想研究专著1部,参编大型辞典等工具书3部,完成省教育厅立项科研项目3项,完成和即将完成博士论文3篇,博士后报告1篇。另有《古典戏曲理论分类研究》(四、五十万字)一书已完成初稿,即将出版。该学科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为重点,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为学术平台,凝聚学术方向,联系其他学科和专业的人员共20余人,约请省内这名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聘请省内同行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共同从事研究。至今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已出版五辑,刊载论文120余篇,在省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基础条件:成立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建成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设有专本的办公地点和必要的办公机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和学术研究经费有保障。

学术交流:每学期定期举办所内人员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和研究所工作研讨会,同时约请省内专家参见提出工作建议;派遣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派遣2人到知名高校进修有关专业。近三年来组织研究所工作会议4次,宋子俊,杨玲、高原、武砺兴,康宁等参加了国际楚辞学会议、《红楼梦》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共计10人次。

管理水平: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研究所由所长全面负责,对项目和科研方向等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有专人负责(兼职)研究所的日常管理和档案管理。杨玲、高原同志为校级学术带头人,带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研究方向研究相关课题,并在逐渐形成科研梯队。

(三)现当代文学学科

学术队伍:

研究人员姓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雷岩岭

教授

女性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张懿红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乡土文学研究 甘肃文学评论

白晓霞

博士(在读)副教授

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马琰

硕士(在读)讲师

现当代文学研究

牛晓霞

讲师

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学科共有专职人员5人,均为女性,总体来看,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40%,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60%,硕士(包括在读硕士)1人。年龄在45岁以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并互补,研究方向集中,立足甘肃本土和女性文学,已形成明显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

人才培养:近年来引进张懿红博士,现在站做博士后研究,白晓霞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马琰正在攻读硕士。此外马琰还在复旦大学进行了相应专业的进修学习,白晓霞博士也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举办的文学评论研讨班。

科学研究:本学科目前有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女性文学研究(雷岩岭);乡土文学研究(张懿红);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白晓霞)。张懿红和白晓霞所从事的当代文学评论工作也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发表国家级文章3篇,其中一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承担的课题项目有:雷岩岭主持“50~70年代女作家系列研究”;雷岩岭主持的“探究现当代文学中城市表述和乡村叙事的历史文化脉络”;张懿红主持的:乡土文学、西部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2项。

基础条件:有固定的研究人员,相对固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立足和依据甘肃本土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和优势。

学术交流:派遣一人到复旦大学进修,一人正在山东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该学科张懿红博士参加了“文化延续的多学科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了中国文联的会议;白晓霞博士参加了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她们还多次按参加省文联、省内高校举办的甘肃文学研讨会。

管理水平:在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员的带领下作多个科研项目。

以上三个学科现在已基本形成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员结构和科学研究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贰、2008年—2011年未来三年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规划

在未来的三年里,文学院将本着“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步突破整体提升”的原则,着眼人才培养,建构学术梯队,以研究所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外引内联,多向合作,汇聚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凝练整合学术方向,苦练内功,整章建制,落实责任,整合和优化学术队伍,争取项目,争取经费,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在学校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实现未来三年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并以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和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整体进步。

现将我院未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分述如下:

一、现代汉语与方言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

(一) 整体目标

1、本学科规划实施后,将使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保持省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本学科规划实施后,将建成具有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使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3、本学科规划实施后,将建成一支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能力的学术队伍,能持续跟踪和引导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4、在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具体目标

1、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对西北方言与民俗学科领域的系统考察,结合我省城市学科和我院师资队伍的科研实际情况,我们拟在原有校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以上述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诸多研究方向为基础,整合出以下五个大的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并组成精干的学术研究队伍:

①现代汉语研究方向

在对单复句及关联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主要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及语法作针对性的研究。

负责人:莫超博士

研究人员:杨永发博士、王小敏教授、张军民副教授、王韦皓硕士、冯玉硕士

②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研究方向

揭示西北地方方言的有关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汉语与文化互动关系进行富有特色的研究,拓展汉语研究的领域。

负责人: 莫超博士 白晓霞博士

研究人员:莫超博士、张建军博士、张懿红博士、雒鹏副教授、任丽花副教授、闫新艳硕士

③方言音韵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书面语的比较,目的在于研究方言的历史变迁,寻求历史音变的规律、分期、趋势,研究方言词汇和语法现象的发展演变,掌握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以此作为区分方言区和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应注意与方言的历史联系和语音史的逻辑联系,以求把方音、古音、标准音的对应规律材料合在一起整理,以期收到知古明今之效。

负责人: 张建军博士

研究人员:孙占宇博士、雒鹏副教授、达正岳硕士、申重实硕士

④方言词汇训诂方向

以今证古,即以今方言证释古文献,或以古证今,即以古文献中的材料解释今方言。

负责人:杨永发博士

研究人员:张建军博士、陈尚敏博士、达正岳硕士、冯玉硕士

⑤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方向

主要调查研究城镇语言文字应用的现状,从理论高度指导城镇居民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研究各个城镇方言的音系,词汇语法特点,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究各个城镇方言的历史来源;考察不同方言或语言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情况,尤其是民族语言之间相互吸收的情况,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材料。

负责人:王小敏教授

研究人员:莫超博士、张军民副教授、任丽花副教授、王韦皓硕士、冯玉硕士

2、条件建设

为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学科发展必备的软、硬件环境,在甘肃方言研究所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西北方言数据库、语图仪及录音摄像设备、图书资料建设、学术交流和梯队建设进行重点建设。

3、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

①学术队伍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或引进国内著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并形成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年龄、学位、职称结构合理的“老、中、青”金字塔式的一流学术梯队。培养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名,教授人数达到5人,青年学术骨干20人左右,硕士学位人数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人数占60%以上。

②学术交流

第一,加强成果交流。已举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第二,聘请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为了争取学界对本学科的支持,先后聘请了省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甘肃方言研究所的学术顾问,或来校讲学,或开展合作,或参与学术决策,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形成的能力

①人才培养能力

积极进行该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图书资料,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积极与相关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积极申报本学科的硕士学位点。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我省语言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②科研能力

通过本学科建设,使本学科具备承担国际、国家或省内等合作学科的各类研究项目的能力,成为西北及国内有影响的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每年获取科研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发表CSSCI论文5篇左右,2008-2011年,出版《甘肃方言志》与《洮河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西北方言文献研究》三部专著,争取三年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左右。

二、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目标与规划

(一)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在读的两位博士生、两位硕士生圆满完成学业,取得学位。

2、至少派两位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访学或进修,期限半年至一年。

3、三年内在现有师资队伍中增加2名教授、1名博士、3名副教授。

(二) 教学研究与课程开设:

1、鼓励上述任课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争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

2、开设楚辞研究、先秦诸子专题研究、古典戏曲理论选修课,以教学促科研。

(三) 科学研究:

1、继续以“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和《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为平台,加大研究力度,力求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发表的论文上层次、上台阶,其中核心刊物5—7篇。出版专著2—3部,争取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力争获得厅级、省级科研奖成果奖各1项,校级科研成果奖2项及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

2、尽快完成省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争取2009年内出版大型工具书《古典戏曲理论分类萃编》(国家级出版社)。

3、继续办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出版第六、七、八辑,刊载论文70—80篇,其中研究所成员论文占三分之二以上。

(四) 学术交流:

1、每学期至少安排1次学术报告(或讲座)。

2、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三年内外出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3—5人次。

3、计划在2009年6月由研究所和文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古代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80—100人,古代文学组全体教师及研究所成员参加。

三、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目标与规划

(一)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

1、在读的一位博士后、一位博士、一位硕士圆满完成学业,以优秀的成绩取得学位。

2、争取派1到2名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或科研单位相关专业访学或进修。

3、通过引进和自己培养的方式,进一步扩大研究队伍。

(二)课程开设

1、任课教师将认真讲授专业课程,积极钻研教学方法,提倡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在此基础上确保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

2、任课教师将根据自己的科研特长开设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尤其要鼓励青年教师开设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

(三)科研规划:

1、以现有的学术方向为基础,继续深化女性文学研究(雷岩岭),乡土文学研究(张懿红),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白晓霞),力争做出特色,在省内已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影响。

2、注重西部特色,着眼本土,研究本土,开辟甘肃本土文学研究的新天地,争取研究成果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和效益,占领甘肃本土、乡土文学研究的高地。

3、在完成已有厅级、省级项目的基础上,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成功。

4、发表高级别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

如果以上规划能到到较好的资金和条件的保障,到2011年我院的科研力量、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关专业和学科也将在此规划的带动、牵引之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近三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现将标志成果胪列如下:

(一)现代汉语与方言学科:

专著类:

1、《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莫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王小敏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3、《兰州方言词典》(莫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保安语汉语词典》(莫超、张建军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

编著类:

1、《甘肃方言与普通话测试教程》(教材)(莫超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现代汉语》(教材)(莫超参编,中华书局,2006)

文章类(只列核心期刊):

1、莫超:西北方言的“动词+开、起”,《中国语文》(权威期刊),2005年第3期。

2、莫超:语法重新分析与关联词语的构成,《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莫超:兰州及周边方言中的“们3”,《语言研究》,2005年第6期。

4、莫超:甘肃临夏话的重叠变韵小称,《语言科学》,2007年第3期。

5、莫超:《兰州方言词典》引论,《方言》(权威期刊),2008年第2期。

6、张建军:《河州汉语方言成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7、王小敏:《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的“来”字考释》,《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获奖:

莫超等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二项。

(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专著类:

1、《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杨玲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极高明而道中庸——陶渊明论析》(高原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文章类:

1、宋子俊:《〈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的价值取向》,《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期。

2、高原:《“泛农民趣味”的颂歌——从中西方社会文化形态之比较看〈水浒传〉主题》,《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杨玲:《试论先秦法家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兼论法家“连坐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主义的形成》,《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获奖: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一书获2008年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专著类:《性别的言说——架构在历史与文化之间》(雷岩岭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文章类:

1、张懿红:《〈首席金座活佛〉:作为文化小说的一个案例》,《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张懿红:《梅卓小说的民族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白晓霞:《甘肃凉州小说中民间俗语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雷岩岭:《选择·整合·变质·审美——对草明20世纪50-70年代小说创作的再透视》,《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获奖:

张懿红文章《从当代中国大陆乡土小说透视乡土叙事之动力机制》获得“黄河文学奖”评论三等奖,白晓霞的文章获评论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