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活动剪影
《人文蓝典》《优雅蓝典》编写思路与理念——高 原 
2018-11-22 21:07    点击:    作者:    来源:

 

通识教育,西方人称之为General Education,也译为博文教育、博雅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人文教育,它与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有相似之处,都是旨在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其终极目的是立人,是塑造人的心灵。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总而言之,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灵魂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能将正确地做人与正确地做事有机结合起来,在正确地寻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亦有能力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先生曾与美国《读者文摘》主编进行对话时讲了这样一句:“依然是那些看上去保守的东西,在拯救、平衡着我们的内心!”这实质上是多年来《读者》杂志能在过度的“物欲迷雾”里始终坚持“人文守望”的理由!而这也是我校多年来进行人文教育的底气所由来!

为回应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大趋势,也为了使我们的办学理念更有效地得到贯彻,更为了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将“通识教育”的核心人文价值观能更深入地融进我们师生的生命,以有效地提升我们的精神品质,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既具备较高的精神文化品位,同时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因此,我们于2004年编著了《人文素质教育读本》,而后又于2006年扩展为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读本:《中外经典诵读》与《精神成人进阶──和德 大智 淳美的人生》。如今,我们又在前两个读本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人文蓝典》这部书,2014年,又在初版《人文蓝典》“优雅”部分的基础上扩充创编了《优雅蓝典》,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前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读本接连面世,其精神品质不可谓不高,但正因其太高、甚至晦涩,以及不低的价钱、较大的部头等原因,便难以在更多的国人中产生广泛而实际的影响。有鉴于此,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配合大学“通识教育”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竭诚奉献的这两本人文读本《人文蓝典》、《优雅蓝典》,以极富创意与个性化的方式整合了人文精神的基本构成元素──“那些看上去保守的东西”, 它立足教育原点,以世界公民的胸怀,囊括普世价值,贯通并涵盖了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基本构成元素,诸如智慧、勇气、平和、从容、优雅、理解、宽容、和德、友爱,具有普适性。它在编排方式与内容设计等方面都是十分新颖而个性化的,可以说在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类书籍中独具风采。

正如《人文蓝典前言》所述:“蓝典”的趣味是蓝色的,因为蓝色代表着优雅、清明、理性、智慧及艺术化浪漫且富有创意的人生。这两本“蓝典”提出“中庸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它虽提倡一种带有人文精神与美感的脱俗的生活方式,也指出一种与物质与世俗适当拉开距离的智慧,但并不在极端的意义上排斥人们合理的欲望,没有要求现代人去过“苦行僧”的生活,只是意欲使人们的欲望有序化、理性化,使欲望的追求不破坏生命的美感、安宁,不对更高级的生命方式的实现构成妨害。“追求富贵,但是淡泊于富贵”的姿态显然是最潇洒、最自由的。

这两本人文读本融汇、整合了大量古今中外鲜活的实例,其中许多还是文学院教师自己现实生命体验的升华,以此来生动地说明上述各人文元素。许多人文故事读后都可用“震撼”来形容,如《冬篇:智慧》中“以‘大’养生”、“君子不器”、“你有资格当陈寅恪的粉丝吗”、“华盛顿对权力的清洁态度”;《秋篇(上):开明》中“陶渊明家的五个‘差生’”、“把流行歌曲当佛经读的喇嘛”;《 秋篇(下):创意》中“摄影家的竞争最后是思想的竞争”、“精心做好每件事就是创新”;《 春篇(上):优雅》中“机器制作的面包不准叫‘面包’”、“能发光的气质风采”、“至乐无乐──不贪世俗的快乐乃有大快乐”、“义命分立──将追求与命运分开”;《 夏篇:艺术》中“艺术可以防止生活变得无趣”、“十分的秋,你感觉到了几分”;《 春篇(下):和德》中 “生气是与人四七二十七”、“发生在美国的极限宽恕行动”等等。

为增强我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我校办学水准,借此形成我校独特的人文精神样式,以回应国内外先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经验教训之后,结合我校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并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由文学院教师编著了两本《蓝典》。它体现了我校进行通识教育的良好理念定位与可操作性设计,因为只有一开始便讲究理念纯正并操作到位,讲究高雅性与通俗性融然为一、经典性与可操作性并举不二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正确路径。

“再造学子‘精神质地’的《蓝典》”是《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先生对两本《蓝典》意义的认识。彭先生为本书所作序中还说:

正如本书所言“诚是与天合一”,可以看出,它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设计都是带着最大的诚意的。因此行文陈言务去,也是两本《蓝典》的一大特色,因此书中许多提法都是新鲜动人的,如: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再造学子的精神质地。”

“无论有钱没钱,我们都能借助文化的智慧与力量把日子过得山青水绿!”

“优雅从心出发”

“因雅而优秀”

“安静下来就能看见春天!”

“人生真正的幸福结局:痛苦化为美丽、绝望变成升华。”

…… ……

哲学家周国平认为我们应该想办法活得更高贵一些,而不是富裕一些。因此“优雅生存”、“优雅的生命姿态”才是我们生活真正“幸福的姿态”。做事粗糙、生活粗糙本质上是心灵粗糙、精神粗糙的结果,“再造精神的质地”就成为每个人的生命必修课,这也是两本《蓝典》的旨趣所在,而《春篇(上):优雅》部分更是力图通过内修之道与外修之术结合的方式,引导学子们重塑一个优雅温润的生命形象。

更具启发意义的是本书《秋篇(下):创意》部分倡导一种广义的创新”。

所言“创新”不单指一项发明、一项设计或一个具体的创意,而是主要关注“道”的层面的生命创新,是将“创新意识”当作人生观、世界观来讨论的。创新首先应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创新的要义是刷新生命、刷新生活! 因此它《秋篇(下):创意》所倡导的“广义的创新是对一种更具人文内涵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一种较强生命力的外化形式,是一种新的生命存在姿态!广义的创新,目标不仅仅指向具体的物质性创造,虽然这也很重要,但更意味着主动而激情地开拓精神性生存空间!

《人文蓝典和德》部分首倡“和德”理念,这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独特的贡献。因此,本蓝典除可作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人文”的更具亲和性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一般公民人文素质修养的良好读本。

在两本《蓝典》中,虽然不乏可商榷、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感到编著者们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将一种人文激情变成现实而有效的行动。他们没有在那里拱手垂衣“坐而论道”、没有牢骚满腹地“处士横议”,而是带着建设性的姿态“起而行”!十分难得的是两本《蓝典》将极高的精神品质与生动通俗的叙述方式结合起来,正是踩着这些颇具现实可操作性的精神台阶,学子们可以“再造”自己的“精神质地”,可以有效地一步步地抵达一个以智慧、开明、创新及优雅、艺术、和德为底色的、较高的“精神成人”的平台,那里有最辉煌的人文风光!      

我们认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在于用人文精神及美感教育“重塑学生的精神质地”,经此塑造的精神品质,应该最具有“应用性”。最终能够促使我们在社会上站得住的只有“精神”。

据通识教育专家香港大学甘阳教授的研究考察,我国大学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灵魂”,走的是没有任何规划、没有任何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大杂烩”道路。要以纲带目逐渐形成配套课程,而不是几年内开设几百门甚至上千门泛泛的“概论”式选修课。哈佛、芝加哥及斯坦福大学有所谓“共同核心课”,实际就是暗示通识教育应该是有灵魂、有核心的。现在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尝试之所以都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尝试都把精力放在抓“目”上,却很少有人想这个“纲”的问题。没有“纲”,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真正的通识教育可言。此二本《蓝典》的精神就是我们进行通识教育的“灵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东西。通识教育的师资不足几乎是所有中国大学的现实景况。由于通识教育改革对大学师资、课程设置等要求极高,有专家认为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适合推行通识教育。而我们认为:如果把通识教育定位成受教育者未来做一切工作所必需的通用智慧,既然通识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原点”,每一所大学都应该立即创造条件开始尝试。

相信二本《蓝典》的编写与出版,不仅展示了我校博雅开明、创新进取的“精神样式”,标志着我校通识教育人文精神之灵魂与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同时它也可作为公民人文素质教育更生动、也更实用的读本,它必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二本《蓝典》的编著既是我校带着最大的诚意对构建和谐社会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显示了我校进行大学通识教育的共识与魄力,我们会从这里出发,为大学教育真正回到原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兰州城市学院及其文学院将不懈地以一流的大学精神育人,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辉煌的高度!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