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工作动态
让思政工作进入人文界面——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思政工作与“人文通识教育”工程
2009-03-17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一、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思政工作与“人文通识教育”工程缘起

大学思政工作在本质上和大学教育的根本理念应该是相通的,都是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大学思政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的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更有效地推进,如何使思政工作与传播一流大学精神结合起来,一直是我们思索的中心问题。传统的思政工作不少流于说教,易在学生中产生逆反,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怎样让思政工作的精神较为自然地进入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精神的自然的需求,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我们终于认识到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影响人,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推进思政工作。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尝试将人文精神引入大学思政工作,希望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播来刷新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进入较高的精神境界。当然,这种努力也是为了证明在我们这样的二、三线学校,推行一流的思政工作与传播一流的大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如此也可以让同学们明白人生永远不是靠侥幸抓一手好牌,而是如何把手中现有的牌打好。

从1999年至今,我国高校中已建起近百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目前,一批优秀高校纷纷试点进行以培养完善人格和全面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北大、复旦、浙大等高校近两年还建立专门学院,跨学科组织专业和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北大的“元培计划”、复旦的复旦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等,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对本科生实行低年级淡化专业的通识教育,并借鉴传统的“书院制”管理法,让不同专业学生混合住宿,以便在课堂内外均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培育 “全人”。

通识教育,西方人称之为General Education,也译为博文教育、博雅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人文教育,它与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有相似之处,都是旨在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其终极目的是立人,是塑造人的心灵。何谓“通识教育”?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

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通识教育,校长刘遵义表示,现在大学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培养一个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好的工作,而实际上,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最低限度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需要知道什么?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需要什么知识?刘遵义把此概括为“全人教育”,即不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人文界面思政工作具体做法

为增强我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我校办学水准,并使思政工作进入人文化、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崭新工作界面,形成我校独特的人文精神样式,同时也为了回应国际先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潮流,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经验教训之后,结合我系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并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我院于2008年6月向学校提出如下关于我校建立“人文通识”教育体制的框架性思考,这是一个中庸的框架,分“理念思考”与“操作实施”两部分。

(一)、建立“人文通识”教育体制的理念思考部分

易中天说: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么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全面自由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有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知识也应该学。而且,只有既学有用的东西,又学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才全面,才丰富,也才自由。光学“有用”的东西,不学“没用”的东西,将来就是一个畸形的人,一个工具。我不反对学好专业,但更主张全面自由发展,更主张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人都不是,又怎么会是人才?就算专挑最有用的学,课堂上恐怕也讲不完,到时候你还是不够用。(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让大学生拥有完全的人格,拥有相当高的人性化存在状态。总而言之,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灵魂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能将正确地做人与正确地做事有机结合起来,在正确地寻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亦有能力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大学生时期最重要的,是要有超越职业追求的某些理念和实践。在大学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深厚开明的“现代教养”,培养相当的“开明度”与“思想力”。

(二)、建立“人文通识”教育体制的操作实施部分

这部分我们初步考虑通过五个方面的制度来保障我校“人文通识”教育体制从建立伊始就进入一个良性机制。

1、学分制——“人文通识”核心课程设立的制度保障

2、经典制——“人文通识”核心课程设置的灵魂保障

3、名师制——“人文通识”核心课程授课的师资保障

4、语境制——“人文通识”核心课程学习的环境保障

5、公关制——“人文通识”核心课程效果的舆论保障

人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应以体现人类文明精神的“中西方文明史”为框架基础,围绕并涵盖中西方思想与艺术的若干门课程。我们文学院为同学们准备了四门人文核心课程:“大学人文”、“《论语》、《老子》导读”、“优雅精讲”、“西方文明精神”。并正在陆续编著出版相关教材。所谓“核心课程”的核心是指“人文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千百年来经由人文经典所形成的普世价值,即崇尚智慧、勇气、开明、诚信、平和、从容、优雅、理解、宽容及超越的爱,“人文通识”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讲究其普适性,应以上述普适价值观为其灵魂。

我们曾于2004年编著了《人文素质教育读本》,而后又于2006年扩展为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读本:《中外经典诵读》与《精神成人进阶──和德 大智 淳美的人生》。如今,我们又在前两个读本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人文蓝典》这部书。

目前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读本接连面世,其精神品质不可谓不高,但正因其太高、甚至晦涩,以及不低的价钱、较大的部头等原因,便难以在更多的国人中产生广泛而实际的影响。有鉴于此,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配合大学“通识教育”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竭诚奉献的这本《人文蓝典》,以极富创意与个性化的方式整合了人文精神的基本构成元素──“那些看上去保守的东西”, 它立足教育原点,以世界公民的胸怀,囊括普世价值,贯通并涵盖了古今中外人文精神的基本构成元素,具有普适性。它在编排方式与内容设计等方面都是十分新颖而个性化的,在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类书籍中独具风采。

我们认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在于用人文精神及美感教育“重塑学生的精神质地”,经此塑造的精神品质,应该最具有“应用性”。最终能够促使我们在社会上站得住的只有“精神”。

据通识教育专家香港大学甘阳教授的研究考察,我国大学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灵魂”,走的是没有任何规划、没有任何精心设计的“通识教育大杂烩”道路。要以纲带目逐渐形成配套课程,而不是几年内开设几百门甚至上千门泛泛的“概论”式选修课。哈佛、芝加哥及斯坦福大学有所谓“共同核心课”,实际就是暗示通识教育应该是有灵魂、有核心的。现在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尝试之所以都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尝试都把精力放在抓“目”上,却很少有人想这个“纲”的问题。没有“纲”,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真正的通识教育可言。此《人文蓝典》的精神就是我们进行通识教育的“灵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东西。

这本《人文蓝典》的编著既是我校带着最大的诚意对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显示了我校进行大学通识教育的共识与魄力,我们会从这里出发,为大学教育真正回到原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兰州城市学院及其文学院将不懈地以一流的大学精神育人,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辉煌的高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其对素质教育的强调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证明我们让思政工作进入人文界面的探索是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