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
转变观念拓思路 加强指导促就业----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促进就业工作汇报
2008-12-25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2008年,文学院共毕业9个专科班、445名学生,是我院历史上毕业班级最多、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广大毕业生前途意识悲观、思想波动大、就业情况复杂等实际问题,文学院认真贯彻学校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由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文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拓展思路、拓宽渠道,加强指导、促进就业 ”的指导思想,自觉肩负起促进就业工作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满怀深情的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就业的基本情况

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文学院努力开拓思路,拓展渠道,积极促进就业工作,提高毕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首先,针对2008届毕业生全部为专科生的情况,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重视学历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等各种考试,以就学代替就业。今年全系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毕业生为293人,已经被西北师大、甘肃政法学院、天水师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等本科院校录取7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其次,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特岗”、“村官”考试,教育学生到基层就业,为我省贫困、偏远地区教育及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全系报名和参加“特岗”、“村官”考试的毕业生390人次,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90%,表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意识明显增强。其中教师特岗报名160人,有50名通过笔试,但在面试阶段由于各地用人单位侧重本科学历,我院只有2名学生被录取。第三,主动联系各用人单位到我系面试、录用毕业生,自今年3月份以来,直接到我院或用不同形式前来我院选拔人才的用人单位有兰炼二小、兰化总校、兰州东方中学、省移动通讯公司、众邦电缆公司等教育、企业单位达20多家,参加应聘面试200多人次,实际录用85人,大大增强了我院广大毕业生的就业信心。第四,认真做好“毕业证”、“择业证”的填写和发放工作,保证所有择、就业学生按时到所在地人事部门报到注册。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当地的招考或国家“三支一教”考试,顺利进入学校或乡镇工作。第五,其他零星就业情况尚在统计当中。

二、促进就业的主要举措

1、适应市场要求,转变办学功能,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就业综合竞争力。

就业,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文学院努力适应市场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服务意识,紧紧把握“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想,按照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要求和“实事求是、科学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下大气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办学实力。在继续提高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龙头的师范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又开办了中英文高级文秘和对外汉语两个具有较好

市场前景的应用型专业,从而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化、规模化的办学格局。

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科研成果产出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全省高校文科院系中的战略地位,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使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就业信心有了提高。

2、加强就业指导,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就业心理的成熟与稳定

据我们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实际和发展的考虑,就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近几年,不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盲目的攀高追求和不愿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是影响就业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就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认为,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不仅需要一个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所以,我们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在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并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活;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有效减低毕业时的择业的恐慌性和就业的盲目性。为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进行职业规划的具体要求:即大一要博业,要博览群书、广博学识。我们组织优秀教师,精心选编和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背诵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定期检查和考核,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大二要通业,要学通学透专业知识,我们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博士论坛、“子矜·尔雅”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学有所获。大三要择业,主要通过建立导师制度,明确每个学生在专业上努力和钻研的方向,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在专业上很快走向成熟,学有所专;大四要试业,即抓好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正是由于建立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大减少了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促进了广大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成熟与稳定。

具体来说,大一新生入校,我们既向每一位新生下发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素质教育读本》和《人文蓝点——通识教育读本》,使其对我院的学科、专业以及素质要求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端正专业思想,激发成才的愿望和热情。同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和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对自我的需要、兴趣、性格以及个人气质等进行科学评估,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从而确立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赢得竞争打下基础。

在二、三年级,我们以学生社团为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今年,我院有5名同学被兰炼二小、兰州东郊小学录用,这些同学成功就业的一大优势就是技能全面、综合素质好。

师范类专业是我院学生就业相对看好的专业之一。长期以来,我院坚持抓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针对本院学生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一表人才、一肚子文章、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加强以“三字一话”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技能培养。每届学生都要在实习前至少参加“两笔字”即钢笔字和粉笔字的考核,考核不通过,不能参加教育实习。此项举措,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教师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年,我院加强考核力度,挑选优秀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分组面试,认真评价,保证了考核质量及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这样的考核,使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技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养成了平时学艺练功的良好习惯,为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稳定就业的关键。毕业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择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要根据就业新形势的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就业与创业的一般实务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运用就业与创业技巧展开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通过教育,使他们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初步设计,他们希望凭借个人奋斗和努力向社会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他们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和与服务对象利益以及个体与同行之间利益的关系问题。

为此,我院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道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到艰苦、偏远地区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我院以“尚德、敬业、自律、奉献”为主题,在全体毕业生中,深入持久的开展了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组织全体毕业生观看了《爱的教育》、《教师礼仪》、《身边礼仪》等专题片,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艰苦奋斗、增长才干、历练人生。二是组织毕业生认真研读对我院编写的《素质教育读本》,切实强化广大毕业生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认识,由院里指定教师专门命题,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要求每个毕业生交一份答卷,表达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知和感悟,表达对“大学精神”的领悟和体验,抒发对母校的感恩情怀,书写人生新的乐章。今年考试的内容为:(1)诠释中文系“和德积中,英华发外”的系训;(2)根据“汶川大地震”,重新理解“上善若水”;(3)研读《史记》,体会“挫折人生”。全体毕业生以拳拳之心,真诚态度,认真交来了答卷。院里认真进行了分类评比和整理,装订成册,成为我院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一大成果。三是组织毕业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用好用足学校下拨的毕业生专项活动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这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为此,院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考虑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组织毕业生参观“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广大毕业生在离开学校、离开兰州前接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毕业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报效祖国,为家乡服务的精神。四是在毕业前夕召开师生座谈会,缓解毕业生因就业困扰而形成的精神压力。根据我院学工办的统一安排,从6月16日开始,9个毕业班级都陆续召开了座谈会,邀请系领导和任课老师参加。师生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共叙友情、畅谈理想,表达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谢。经过推心置腹的恳谈,广大毕业生释放了对就业暂时不畅的怨气,同学之情,师生之情得到升华。

三、促进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看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建立起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其工作职能,仅局限于“择业证”的管理和发放以及零星用人招聘的组织上;系统的、深度与广度意义上的就业指导作用基本没有发挥;与各学院缺乏沟通,不了解各学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生源构成、性别比例、专业特点、技能素质等),也不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因而不能进行系统的、有层次的、有实际效果的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实际上,在就业指导方面,二级学院无所适从、也无所作为。由于各学院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在政策把握、信息渠道、时间安排、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存在脱节问题,导致一些零星的、小型的招聘会各院系学生一拥而上、盲目追从,希望而去,失望而归。此种情形,今年已发生多次,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2、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未能建立就业指导的培训机制,从而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各学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促进就业方面的系统培训;学院工作人员在政策、法律、法规、具体业务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水平严重欠缺,对毕业生所关心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周详的给予解答。尤其是广大毕业生所关心的诸如“专升本”考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教师特岗录用、村官录用、组织部选干、“三支一扶”等热点事宜以及教师资格证办理、择业证办理等一系列政策性很强、但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进行有效指导;所谓“带着深厚感情推进就业工作”本身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另外,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在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知之甚少,面对选择就学或就业情况时不知所措,甚至坐失良机。

3、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制度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准入制度,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辨别力和选择力;同时,毕业生缺乏国家相关的劳动、就业、保险、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对就业存在恐惧心理。

4、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学校未予二级学院以授权和资金支持,学院无法建立适合本院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实习就业基地或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无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系用人单位,特别是无法到劳动力紧缺的沿海发达地区去考察、联系,从而无法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

5、学校没有如别的高校那样定期大规模举办招聘见面洽谈会,未能搭建起大型的“双向选择”平台,从而不能创造一个比较广阔丰富得应聘、面试、选择、洽谈的机会,学生应聘、面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极为缺乏,严重影响了毕业后择业、就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