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
文学院201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报告
2010-12-12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十分严峻的今天,我们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到底如何,毕业生离开校园去向怎样?其实在学校、在二级院系一直未曾有一个比较真实详尽的情况掌握,更不用说必要的的调查与跟踪访问了。

2010年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自2006年晋升本科院系以来首届本科生毕业之年,共有270名本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完成学业的学生出路怎样,去了哪些领域,从事什么工作?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现就2010年文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跟踪调查情况予以说明。调查方式为通过已毕业的06级学生中尚有联系的个别人粗略进行。

一、毕业生离校后与师生保持联系联络的尚在少数。

我们了解发现,这与广大毕业生当下的就业预期不好、就业自信心不高、就业困难十分相关。文学院2010年共有本科生6个班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毕业后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冷热不均”的反差,直接影响了近300名毕业生离校后的自我评价与肯定,影响了毕业生与母校与师生间联系主动性。据我们调查,从2010年6月至11月底,今年毕业的270名本科毕业生中,离校进入社会后与老师尚存联系的不足百人,而且联系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内容主要以咨询或者简单的问候为主,尚有联系的百人中半成以上的学生普遍对现今就业招录考试感到压力巨大,从业预期不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现出难以是从、无明确职业定位的迷茫。

从已有的联系中我们还发现,一旦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一个年级甚至一个班级之间的毕业生仍然保持感情和业务联络也不理想。由于我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归生源地备考,区域间的关注、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关注,也很淡然。基于此,我们往往想象借助一名同学了解其他同学的愿望会不甚理想,甚至落空。归结起来,仍然不外与低迷、不理想的就业需求有关系,与毕业生乃至家长的就业愿望有关系,与我们专业的本来弱势有关系。

二、师范类毕业生专业影响局限大,就业途径窄,是共同的不容忽视的现实。

2010年我院毕业的学生,全部为师范类毕业生,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和中英文高级文秘两个,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由于目前中文专业毕业学生相对过剩,专业局限较大,社会用人需求很少,所以,文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定位基本瞄准“省招5000名”、“三支一扶”、“特设岗位”,个别学生寄出路于地方零星招考。各类企业的用人招考一直很惨淡、很平静。一方面,企业中用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很少,甚至无岗可招;另一方面,学生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认同存在偏差,基本认为企业对文科生发展不利,无更大施展空间,最为关键的是从事企业工作的保障性值得怀疑,非理想中的“铁饭碗”有保障。据跟踪调查,我院今年毕业生中仅有个别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在企业从业,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数字看,仅有不足10名学生在煤炭、烟草、金融等行业工作。我们调查也同时发现,随着我国现今企业改革的日臻完善,企业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毕业生对企业的认识也发生些许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愿望很高,愿意在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定了其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属性,于是吸纳毕业生的专业限制很严、从业门槛很高,重专业、重企业利益和技术贡献,轻企业文化建设现象很普遍。

为数不多的几个毕业生在企业从事基本的管理工作,从反馈来的信息看,尽管学生初到企业,心理上、专业适应上有许多困难,但所担负的工作能够基本胜任,有在企业通过学习施展才华的理想和主观能动性。

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师范生身份始终难以更改,平时学习十分用功,专业积累也很扎实,从教的准备也非常充分、单一,基本上心无旁骛地为“省招5000名”等考试做唯一拼搏。从我们电话、网络了解的情况汇总,文学院270名本科毕业生有95%以上报名参加“省招5000名教师”、“三支一扶”等考试。老师“热”的现象背后,有学生专业无奈的选择,更有毕业生就业愿望单一、就业观念刻板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11月末,我院本科毕业生参加“省招5000名”等各类考试已被录取、现将从业的学生,有50名左右。从已被录取学生的信息看,主要以农村出身的学生为主,他们在报考时,已充分准备在艰苦的农村学校、乡镇工作,力求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未来做铺垫。

从掌握的已在农村中小学师资招考中被录取的学生信息分析,学生普遍认为:1.与在大学就读期间的专业学习与成绩评定基本对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和很好,以致文学院学生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2.学校、学院针对学生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存在薄弱面,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高,这与自身专业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完全依赖那点单一、针对性不强的指导培训。3.文科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大,一般认同教师职业的愿望和人员比较多,对工作的耐心、准备相对于男性同学较为充分,但在实际的职业考试中,录取比例存在女生被录取的有不如意之处。4.部分专业课程有待调整,应该随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学生就业。5.学生技能水平不够好,基本功有待扎实和强化,吃苦精神准备也不够好。6.就业观念刻板单一,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创就业意识很薄弱,家庭和学生个体普遍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