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文学院科研团队发展和科研攻关规划(2011—2015)
2011-11-22 00:00    点击:    作者:    来源: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科研团队发展和科研攻关规划

(2011—2015)

要将我校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应用性大学,其关键在于建设多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在于搭建一个有利于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育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有利于建设一流学科的健康的人才生态园地和大学文化平台,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进行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配合学校“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也为了本院的科研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现制定本规划。

一、文学院“十一·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现状与规划依据

(一)、文学院“十一·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我院已形成“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文化研究”、“中国小说戏曲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及“中国古代简牍研究”五大特色科研攻关方向,进一步巩固并完善了相关科研团队,同时取得了较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目前,文学院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中青结合、凝聚力强的学术研究队伍。不仅学术带头人水平较高,而且梯队层次合理,年轻学者学术潜力亦很可观。主干学科群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13人,在5个研究方向开展着各自特色鲜明、成果卓著的研究。

1、“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文化研究”科研团队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学院中文系语言学科,在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获得了特色显著的科研成果,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水平比较突出,莫超教授是甘肃省引进的首位语言学博士,多次获得省级社科成果奖。“十一五”期间,莫超教授全面主持该学科的人才工程建设,引进了文献学博士陈尚敏、孙占宇及张建军等专业人才,此外杨永发副教授正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方言学”和“训诂学”博士学位。此外还引进语言学硕士达正岳、冯玉、申重实等专业人才。在莫超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研究梯队已经形成,研究人才济济,中青年专家科研能力与成果尤其突出。语言学方向有多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经形成了三个颇具特色的研究团队:

(1)现代汉语研究团队有莫超博士、杨永发博士、王小敏教授、张军民副教授、王韦皓硕士、达正岳硕士、冯玉硕士等研究人员。主要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及语法作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单复句及关联词的研究成果显著。

(2)现代汉语与西北方言研究团队有莫超博士、张建军博士、白晓霞博士、张懿红博士、雒鹏副教授、任丽花副教授、闫新燕硕士等研究人员。该团队已在甘肃方言及现代汉语语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揭示了西北地方方言的有关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汉语与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拓展了汉语研究的领域。目前这个学科的研究在甘肃省内领先,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3)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团队有王小敏教授、莫超教授、孙占宇博士、陈尚敏博士、张军民副教授、王韦皓硕士、冯玉硕士、申重实硕士等研究人员。主要调查研究城镇语言文字应用的现状,从理论高度指导城镇居民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研究各个城镇方言的的音系,词汇语法特点,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究各个城镇方言的历史来源;考察不同方言或语言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情况,尤其是民族语言之间相互吸收的情况,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材料。

“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文化研究”科研团队一览

姓 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莫 超

教授(博士后)

甘肃及西北方言、语言学

王小敏

教授

现代汉语、修辞学及社区语言文字应用

孙占宇

副教授(博士)

西北文献、汉简研究

陈尚敏

副教授(博士)

西北文献

张建军

副教授(博士)

甘肃及西北方言、语言学

杨永发

副教授(博士在读)

甘肃及西北方言、训诂学

白晓霞

副教授(博士)

西北民俗文化

任丽花

副教授

甘肃及西北方言

张军民

副教授

甘肃及西北方言

闫新燕

讲师(硕士)

西北民俗文化

达正岳

讲师(硕士)

古代汉语、语言学

冯 玉

讲师(硕士)

古代汉语、语言学

申重实

讲师(硕士)

语言学、文献学

总体来看,本学科科研团队学历层次高,教授及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70%以上,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70%以上,专职人员年龄均在47岁以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互补,研究方向明确集中、特色鲜明,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文化研究”团队成果卓著:

在“十一·五”期间,“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研究”团队依托成立于2004年的“甘肃方言研究所”(所长莫超教授),其多项研究填补了国内方言研究的空白,在陇南方言、白龙江流域方言、兰州方言、临夏方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权威性的成果。本科研团队以现代汉语与方言学科为支柱的甘肃方言研究所一贯突出为甘肃省汉语研究、方言研究以及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服务的中心目标,学科分支比较齐全,既有本体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其本体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现代汉语语法”以及“汉语方言”正是本研究团队的强项所在。本团队汉语语法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汉语方言研究更是甘肃方言研究所的研究重镇,同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特别是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也是本科研团队重点攻关的领域。

“十一五”期间,本科研团队成果卓著、特色鲜明:团队成员莫超教教授等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8篇,核心期刊1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子项目两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临夏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省教育厅项目2项:白龙江流域藏汉语语法比较研究(已结项);洮河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正在调查中)。省文化厅项目1项:《甘肃省文化志·方言志》编纂,已完稿。出版专著5部:《关联词语通论》、《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兰州方言词典》、《保安语汉英词典》、《甘肃方言与普通话丛书》、《现代汉语》专著、教材多部。2008-2010年,将出版《甘肃方言志》与《洮河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西北方言文献研究》三部专著。2006年莫超教授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园丁奖”,同年获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得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甘肃方言研究所连续成功主办“第三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3-15日)和“《方言》创刊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10-11日)。甘肃方言研究所的实力和成果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2008年10月莫超教授应邀赴法国参加了“法国社科院语言接触国际讨论会”。另外,甘肃方言研究所还在陇南师专、合作师专建立了分支研究机构,进行了系列合作项目的研究。

本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研究人员相对较少,各方向人员亦不够均衡,因此亟需再引进相关人才。

2、“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团队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是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的重点专业课程,2000年被批准为兰州师专(兰州城市学院前身)重点学科。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06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被评为兰州城市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本学科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重点学科为龙头,借助“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的组织平台和研究条件,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优势学术方向延伸,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大学科,形成有明显优势的研究方向,形成较强的学术团队和梯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共有兼职、专职人员15人,总体来看,博士学位和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27%,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54%,其余均为硕士(包括在读硕士)。本学科除一人年龄在60岁以上,一人在50岁以上外,主要成员均在45岁以下,其中以30岁左右的年轻博士和硕士为主体,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互补,研究方向相互照应、相互补充,是一支很有发展潜力的队伍。

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团队一览

姓 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宋子俊

教授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红楼梦》研究

高 原

教授(硕士)

陶渊明研究、《世说新语》研究、中国文化

杨 玲

副教授(博士后)

先秦思想和文化

朱忠元

副教授

中国小说戏曲、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

武砺兴

副教授

先秦思想与文化

傅满仓

副教授

唐宋文学

陈立正

副教授

唐宋文学

宋运娜

副教授

近代文学

王 萍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

史国良

讲师(博士)

先秦哲学与文献

包建强

讲师(博士在读)

中国古代戏曲

王忠录

讲师(博士在读)

明清文学

康 宁

讲师(硕士)

先秦文学与文献

侴佳琪

讲师(硕士)

唐代文学与文献

李晓梅

讲师(硕士)

明清文学与文化

郑炜华

讲师(硕士在读)

明清文学与文化

近年来本学科紧抓人才培养,1人从事博士后研究(已出站),1人正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人在西北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和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者有5人。

“十一·五”期间,本科研团队除编辑出版《中国小说戏剧丛刊》五辑外,另出版《红楼梦》研究专著一部,陶渊明研究专著一部,先秦法家思想研究专著一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厅级一项。获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一项,教育厅社科成果奖一项。

2009年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成功承办了全国性戏曲学术研讨会。

团队成员宋子俊教授一直为中国《红楼梦》研究会理事,2009年高原教授当选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常务理事。

2008年杨玲博士应邀出席国际楚辞研讨会,2009年高原教授应邀出席国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等高级别学术会议。

本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成员在其科研攻关方向上基本为各自为营,需要探讨形成较为共同的研究大方向,以形成研究合力,集中攻关,获得更多较大成果。同时应突出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以课题带动团队凝聚力,以团队促进课题攻关。

3、“现当代文学”科研团队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本学科共有专职人员6人,均为女性,总体来看,获博士学位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50%,高职称人员占整个学术队伍的50%,硕士(包括在读硕士)1人。年龄在46岁以下,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并互补,研究方向集中,立足甘肃本土和女性文学,已形成明显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

“现当代文学”科研团队一览

姓 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雷岩岭

教授

女性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张懿红

副教授(博士后在读)

乡土文学研究 甘肃文学评论

白晓霞

副教授(博士后在读)

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张晓芹

讲师(博士)

现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

马 琰

讲师(硕士在读)

现当代文学研究

牛晓霞

讲师

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学科目前有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女性文学研究(雷岩岭教授),乡土文学研究(张懿红博士),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白晓霞博士),当代先锋文学与外国文学(张晓芹博士)。其中张懿红和白晓霞所从事的当代文学评论工作也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科研团队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一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成员在其科研攻关方向上目前都是单独奋战,需要培养各自的后续研究梯队。

4、“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科研团队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立是当前国际上顶尖大学进行大学教育的核心工程。“通识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原点的教育,国内称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都已于近年开始探索并实施“通识教育”。我院顺应这种教育大趋势,并获学校的支持,开始在2008级新生中进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至今已有两年。2008年出版了第一部配套教材《人文蓝典》,受到社会及学生的广泛好评。该系列课程已成为我们文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同时也为我院教师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确立了新的界面,带来了新的机会,目前全院已有三分之一强的教师参与到这项教学与科研工程中来。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科研团队一览

姓 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高 原

教授(硕士)

中国古代文化、通识教育、美学

雷岩岭

教授

女性文学研究、通识教育

凌晓华

副教授

西方文明史

朱忠元

副教授

中国文化、美学

杨 玲

副教授(博士后)

中国古代文化

张建军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化

史国良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化

陈尚敏

副教授(博士)

中国古代文化

任丽花

副教授

通识教育、礼仪文化

马小萍

副教授

通识教育、礼仪文化

唐 萍

副教授(硕士)

通识教育、礼仪文化

李映冰

讲师(硕士)

西方文明史

范建刚

讲师(硕士)

西方文明史

侴佳琪

讲师(硕士)

中国古代文化、通识教育

贾晓霞

讲师(硕士)

外国文学、通识教育

郑炜华

讲师(硕士)

中国古代文化

申重实

讲师(硕士)

中国古代文化

牛晓霞

讲师(硕士)

现当代文学研究

本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本学科对我国大学来说是新型学术方向,我院进行“通识教育”研究的所有科研团队成员并无一人接受过正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育,只是出于对人文精神的共同热爱使大家组成目前这样一个团队,一切均在边学习、边研究中进行,整体水平在短时期内难免受到较大制约。同时由于有关教育体制及校方具体政策的原因,有些研究方向的梯队不易形成,教师的整体精神素质与向心力也一时难以达到较理想状态。

5、“中国古代简牍研究”科研团队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我院引进了简牍学博士孙占宇副教授,并于2009年11月申请成立了“简牍研究所”,由特聘专家张德芳研究员担任所长,孙占宇博士担任副所长。

2009年,本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申请成功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两项,省级一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

“中国古代简牍研究”科研团队一览

姓 名

学历及职称

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

张德芳

研究员(特聘)

简牍研究

孙占宇

副教授(博士)

简牍研究

陈尚敏

副教授(博士)

简牍研究

本科研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科研团队虽然研究能力较强,但科研团队成员较少,均为中年以上,目前还缺乏形成梯队的条件,这是制约本科研团队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文学院“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院“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

1机遇:一是适逢中央提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为我院科学地、整体地思考并探讨科研团队建设与科技攻关提供了理念与精神支持。2010年“两会”的召开,中央提出的有关教育改革的中长期思路与计划也为我们设计科研关课题带来新的启示。当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特别是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为许多潜心研究学术、较不善于申报前期课题项目资助的专家出版发表研究成果提供了更便利、更公平的机会。这些都极大地鼓舞并推动了我院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科研攻关活动的展开。二是我校升本进入第四个年头,各项管理与发展也已进入一定的状态,这也将为“十二·五”期间,我院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提供切近的良好支持平台。三是我院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已现实地形成,为进一步顺利展开较高级、较深入的科研攻关活动提供了最根本的研究基础。总之,因为上述若干机遇,我院已有能力为提升我校学术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而切实工作并做出较大成绩。

2挑战:虽然我院的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攻关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院科研团队的实力虽在我省各大学文学院或中文系中名列第三(在西北师大与兰州大学之后),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的层次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仍然感到困难重重,压力巨大。

二、文学院 “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一)、文学院 “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及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总体规划,为建设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学术团队,汇聚一支以资深学者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梯队后续力量的学科队伍,全面提升我院学术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特制定本规划。

2、发展思路

我院“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的总体思路是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点面结合、集中攻关。

(1)、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

营造学术氛围,形成学术气场,并搭建起一个有利于发展学术水平、提升学术水平的平台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A、倡导优良学术风气,营造科研气场。在科研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求真、求实的宽松学术环境,尽可能不使各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活动受到过分的干扰,以利于其更多地推出优良研究成果。

B、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提升科研状态:如组织提升科研水平报告研讨会。定期邀请院内外有关专家、学术带头人为全院教师进行科研能力提升报告会及科研发展趋势专题报告会;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培训会;开展各种类别、各种层次学术讲座,并继续举办博士论坛。

(2)、点面结合 集中攻关

点面结合地推进科研团队攻关可以做到基础扎实、目标清晰及操作性强的功效。我们将在教师层面、学院层面及成果层面实行点面结合以推进科研工作:

A、教师层面的点面结合:

点:发现苗子,专人指导。

除举办活动定期培训全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外,我们还将对一些已表现出一定研究潜力的学术新苗根据不同研究方向指派学术带头人进行个别化指导,以扶持其成长。

面:搭建平台,推介骨干。提供教师展示学术的机会(演讲会、专题讲座等),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较深入的科研活动。努力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我院科研骨干。

B、学院方面的点面结合:

点:骨干引领,项目推进,建设品牌,整体发展。

面:鼓励更多教师探索促科研、求发展的新途径。

C、成果层面的点面结合:

点:确定目标、重点扶持、整合力量、突出价值。

面:在大课题范围里,促成更多的选题实际、容易操作的小课题成果。

借助点面结合,我院将依托现有五大科研团队的优势,采取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利用团队力量集中完成已有项目攻关,并申报新的各级科研攻关项目。

(二)、文学院“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定位及战略目标

文学院将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实际,将科研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创办名牌学科、建设精品学科、提高学术水平和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的需要为导向,立足对现有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提高,努力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全面提高科研团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科研团队结构,提高科研团队学历层次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2011-2015年,我院计划为两个新设学科专业引进或培养人才各3人,使科研团队总人数到2015年达到70人。2011-2015年,50岁以下的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拟达到23-25人,硕士学位获得者达到30人,其中高学历的比例接近80%,教授人数达到10人,副教授人数达到20人,使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到50%。到2015年,文学院教师将达到80人,并且外省外校学缘教师大于本省学缘教师的比例;985高校、211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将占到40%以上。目前,文学院已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成才奖获得者2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学校学术带头人9人。至2015年,争取达到省级学术带头人2-3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2-15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努力使科研团队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和学缘、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院将实施项目带动和优势带动战略,促进团队人员因项目而组合,借优势而共赢的研究格局。以科研项目带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衍生新的科研攻关生长点,更有效地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利于现有研究优势,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项目申报,全面推动我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攻关进入新的发展界面。

1、“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文化”研究方向战略目标

以国家级项目为中心,实现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及人才培养的整体提升。围绕莫超教授2009年主持申报成功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近代方言文献研究”,展开相关工作,努力以项目为平台组织科研队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相关资源,以项目为依托建构资料体系,以项目为阵地培养人才,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今后申请更多、更大的项目打好基础。在本学科建设中,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术带头人,并形成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年龄、学位、职称结构合理的“老、中、青”金字塔式的一流学术梯队。培养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名,教授人数达到5人,青年学术骨干10人左右,硕士学位人数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人数占60%以上。

(1)、确立整体目标

A本规划实施后,将使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保持省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争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B本规划实施后,将建成具有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使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C、本规划实施后,将建成一支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能力的学术队伍,能持续跟踪和引导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2)、整合研究方向

基于对西北方言与民俗学科领域的系统考察,结合我省城市学科和我院师资队伍的科研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我们拟在原有校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以前述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诸多研究方向为基础,整合出以下五个大的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并组成精干的学术研究队伍,本着责任到人,重点突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生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A、 现代汉语研究方向。

在对单复句及关联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主要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及语法作针对性的研究。

研究团队负责人:莫超教授(博士后)。

团队成员:杨永发副教授(博士)、王小敏教授、王韦皓讲师(硕士)、冯玉讲师(硕士)。

B、现代汉语与方言、民俗研究方向。

揭示西北地方方言的有关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汉语与文化互动关系进行富有特色的研究,拓展汉语研究的领域。

研究团队负责人: 莫超教授(博士后)、白晓霞副教授(博士)。

团队成员:莫超教授(博士后)、张建军副教授(博士)、张懿红副教授(博士)、雒鹏副教授、任丽花副教授、阎新燕讲师(硕士)。

C、方言音韵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书面语的比较,目的在于研究方言的历史变迁,寻求历史音变的规律、分期、趋势,研究方言词汇和语法现象的发展演变,掌握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以此作为区分方言区和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注意与方言的历史联系和语音史的逻辑联系,以求把方音、古音、标准音的对应规律材料合在一起整理,以期收到知古明今之效。

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建军副教授(博士)。

团队成员:孙占宇副教授(博士)、雒鹏副教授、达正岳讲师(硕士)、申重实讲师(硕士)。

D、方言词汇训诂方向。

研究目的在于以今证古,即以今方言证释古文献,或以古证今,即以古文献中的材料解释今方言。

研究团队负责人:杨永发副教授(博士)。

团队成员:张建军副教授(博士)、陈尚敏副教授(博士)、达正岳讲师(硕士)、冯玉讲师(硕士)。

E、甘肃社区语言文字应用方向。

主要调查研究城镇语言文字应用的现状,从理论高度指导城镇居民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研究各个城镇方言的音系,词汇语法特点,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究各个城镇方言的历史来源;考察不同方言或语言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情况,尤其是民族语言之间相互吸收的情况,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材料。

研究团队负责人:王小敏教授。

团队成员:莫超教授(博士后)、任丽花副教授、王韦皓讲师(硕士)、冯玉讲师(硕士)。

(3)、具体目标

通过本学科建设,使本学科具备承担国际、国家或省内等各类研究项目的能力,成为西北及国内有影响的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力争每年获取科研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发表CSSCI论文5篇左右,2011-2015年,出版《甘肃方言志》与《洮河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西北方言文献研究》三部专著,争取五年内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左右。完成渭河流域甘肃段的汉语方言研究,争取出版专著。发表有关论文20篇。在此阶段争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2、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科研攻关战略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科研攻关战略规划及具体目标如下:

(1)继续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和《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为平台,加大研究力度,力求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发表的论文上层次、上台阶,其中核心刊物5—7篇。出版专著2—3部,争取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省级科研奖成果奖各1项,校级科研成果奖2项及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

(2)尽快完成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立项项目。

争取2011年内出版大型工具书《古典戏曲理论分类萃编》(国家级出版社)。完成已立项的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

(3)以办好《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为中心,整合教师队伍,重点攻关,使该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力争每年出版一辑,刊载论文120—150篇,其中研究所成员论文占三分之二以上。力争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方面形成学科优势,产生一些有影响科研成果,培养学科带头人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4)凝集学术方向,在一些学术方向上进行深度研究。

力争在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及明清小说戏剧研究(如戏曲中的“花木兰”形象研究)等学术方向上产生更进一步的学术成果。

3、“现当代文学”科研团队建设及科研攻关战略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科研团队将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较为突出的成绩:

(1)深化现有学术方向的研究

以现有的学术方向为基础,继续深化女性文学研究(雷岩岭教授),乡土文学研究(张懿红博士),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白晓霞博士)及当代先锋文学与外国文学(张晓琴博士)力争做出特色,在省内已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影响。

(2)、突出并深化西部及甘肃本土文学研究

注重西部特色,着眼本土,研究本土,开辟甘肃本土文学研究的新天地,争取研究成果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和效益,力争占领甘肃本土、乡土文学研究的高地。

(3)开拓新的学术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本团队在深化现有学术方向的研究及突出并深化西部及甘肃本土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将运用新方法、新视角进行新学术方向的研究,如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与人类学”研究等。

(4)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在完成已有省级、厅级项目的基础上,争取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厅级两项,并努力使现有三个学术方向至少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E科研成果上层次

在CSSCI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左右,出版专著2-3部。争取省厅级科研奖励两项。

4、“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科研团队建设及科研攻关战略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引进、培养人才,加强梯队建设。

本系列课程现已完成全部四门课程第一轮的授课,为更好地配合、促进并全面提升本课程的整体水平,加强“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团队的建设,我院拟于2010至2011年将四门核心课程的教材全部出齐(现已出版“大学人文”课教材《人文蓝典》)。其中“《论语》、《老子》导读”(分两部出版)及“优雅精讲”的初稿现已完成,“西方文明史”也将在2010年完成初稿,均计划于2011年暑期前陆续交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在完成上述“专著性教材”的同时,本团队也将把发表相关高水平“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论文列为科研规划,一是争取省厅级以上科研立项2-3项,并冲刺国家社科基金或争取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二是努力在CSSCI上发表论文3-4篇,省级10篇左右。三是争取省厅级科研奖励各一项。本学科将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以科研推进教学水平,使我院“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这一大特色与亮点在国内更具影响力。

5、“中国古代简牍研究”科研团队建设及科研攻关战略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引进、培养人才,加强梯队建设。并将把敦煌简牍的注释作为重点攻关工作来做。此间本团队将在CSSCI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著2部左右。在完成已有国家级、省厅级项目的基础上,再争取国家级项目一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各一项,省厅级科研奖励1-2项。

三、文学院 “十二·五”期间科研团队发展和科技攻关规划的措施和基本保障

(一)、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学院科研团队的建设并保障科技攻关规划的落实,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以稳定并提高现有团队水平为基础

以稳定和培训提高现有在岗团队成员为基础,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文学院要在今后始终坚持对现有教师的稳定培训和提高,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鼓励其脱产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而且,要求他们一是必须依据文学院现有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的需要选定报考方向;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报考名校名师。此外,对35岁以上的教师,一方面积极鼓励其攻读研究生,另一方面,还要安排其通过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进修访学,以提高学术水平。

2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凝聚团队力量

鼓励本院学术带头人提携青年教师,在科研方向、论文写作及科研项目申报等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提倡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高水平、高职称教师的课题研究。为每一位教授、博士配备一名教学、科研助手,通过科研项目,实现老、中、青的有效组合,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尽早在科研团队中发挥应有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教研室内部交流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教师保持至少两门以上的授课机会以有效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尤其是学有所长的高级职称教师积极申报和争取科研项目,大力支持教师申报跨院校、跨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

3、借举办学术沙龙推进科研团队发展

实施文学院教师“人文尔雅学术沙龙”计划。为更加增强我院学术气氛,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沟通教师间科研协作,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2010年我院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加强教师学术活动的有效方式,以“人文尔雅学术沙龙”为总名组织三至四个教师学术沙龙,定期展开院内外学术研讨活动。该沙龙将运用现代社会“项目经理制”的管理理念,由院主管领导为总召集人,聘请我院特色鲜明的几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具体召集人,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定期活动。为教师研讨学术、切磋学术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同时教师学术沙龙的一些活动,也将考虑吸纳部分学生参加,以利于研究性学习风气的形成。

4、借学术交流与协作强化科研团队建设

帮助制定科研团队个体成员制定科研规划、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将采取走出去进行高级访学、参加学术会议,请进来各级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办法,加强对外交流,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并为未来争取我院有关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做好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以促进我院整体水平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强化与兄弟院校同专业的科研协作与联系。为了巩固本院科研成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协调本院科研发展,我们将积极加强与省内外文学院、中文系的学术交流关系,我院将注重把更多的学术交往与交流纳入到本院学科建设发展目标的框架里来,使其取得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实效。

(二)基本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科研目标将是更积极努力争取校、院领导及科技处的支持,为我院教师申请省厅级乃至国家级科研项目创造条件,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与有关项目的争取上提供有效帮助,进一步为较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做好前期铺垫工作。帮助全院教师及时了解、掌握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信息,鼓励全院教师在完成好已有项目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多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我们也将积极推动一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发挥教授、副教授的学术带头作用,形成团队,形成研究方向,提高教师们申报各类项目的热情,同时也提高本院课题的申报质量。

将本着“抓项目、重调查、推成果、播影响”的原则,着眼人才培养,建构学术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外引内联,多向合作,汇聚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凝练整合学术方向;苦练内功,明确目标,争取项目和经费。

本院将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巩固现有方向,拓宽研究领域;狠抓后续力量,优化学术队伍;突出素质教育,培养优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改善科研条件。围绕工作重点,将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兰州城市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意见》和文学院制定的《学术活动管理条例》、《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科研成果管理和奖励条例》。

第二,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学科各方面的建设工作,有人事权和分配权。

第三,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研究人员实行聘任制,公开竞争,动态管理。研究人员多劳多得,优果优酬,对高质量成果,给予奖励。

第四,成立学术委员会。聘请知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讨论和决定本院一些学科的发展规划、研究计划、申请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的遴选、项目成果的鉴定等事项。

第五,提供条件保障。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料信息服务。作为科研团队建设规划,无论是目标还是措施,都是为达到本院各学科的终极目的而确定的步骤。如现代汉语与方言研究团队将把终极目的规定为:力求建立起有甘肃特色,能够跟省内外语言学平等对话和相互交流的汉语方言学。

本院已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古籍资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等,并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和录音笔;资料室书刊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50余平方米。为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继续改善学科发展必备的软、硬件环境。

总之,在“十二·五”期间,我院将以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攻关成果,以科研攻关提升科研团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