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活动剪影
旨在励雅、励趣、励慧的《人文蓝典》《优雅蓝典》——高原
2018-11-22 21:01    点击:    作者:    来源:

 

由文史学院教师高原主编的《人文蓝典》(第二版)、任丽花主编的《优雅蓝典》, 2014年二、三月终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套标志着文史学院多年探索“人文教育”新高度,且极具原创性的系列人文教材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励雅、励趣、励慧”。

一、 励雅教育:

 优雅,是因雅而优秀。雅是正而美,《辞源》中,“雅”的主要含义是“正确、规范;高尚、文明;美好”。讲究优雅是为了建立纯正、雅正的美好人性。粗鄙不雅、并且无趣、缺少生命智慧,不仅导致做人做不清楚,还会行事行不到位。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较多的民众在精神上比较粗鄙、格调趣味有限的社会境况,我们有比提升经济GDP更重要的提升民众优雅GDP的艰巨任务,我们迫切需要拥有优雅文明的中国魂魄。多少社会问题都和缺乏优雅的灵魂、和没有信仰,从而导致做事没有底线有关,因为世界的问题永远都是世界观的问题。《人文蓝典》中有篇小文《金字塔不是奴隶建造的》,指出做事粗糙、生活粗糙本质上是心灵粗糙、精神粗糙的结果,“再造精神的质地”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命必修课,这也是我们这套人文小品读本的旨趣所在,即力图通过外修之术与内修之道结合的方式,引导学子们重塑一个优雅温润并富有智慧与力量的生命形象。

    优雅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教育学生在广义的“姿势好看”层面上做人做事,拥有温雅平和的雅正人生。优雅教育之“优雅”将人文通识教育的理性化的“正确地做人与做事”进行了感性定位,目标更具体可感、更明晰而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当前中国高校主客观条件所限的情况下(诸如教育体制、课时及教育者本身素质等等现实局限),不能全面而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时,从“优雅”教育切入将易于抓住“人文通识教育”的精神与灵魂,不致于使“人文通识教育”变成什么都教,但由于主题不明确而导致最终什么都没有教到位的结果。我们通过人文意义上的“优雅”生命精神的阐释,一方面内化为学生的心灵追求,另一方面外化为学生的现实行为动作,以此内外兼修的“优雅”教育将达到使受教育者把正确地做人与正确地做事良好地结合起来的效果。

 我们把优雅做人与做事定位在以诚敬之心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且姿势好看地为人处事上。当我们从优雅切入,打开学生生命的人文界面,倡导精心做好每件事也是创新,学生就会有能力把普通的事做成传奇、做成精品。优雅精神让做人与做事的精致精美境界变成一种有着无限可能的状态。

 优雅是美的,但优雅却不是唯美。因为基于人文精神的“大雅”之人是有力量的,他的人生饱蓄着生命的正能量、大能量,特别是因雅而来的力量!优雅是各种建设性精神力的集合,比如“耐受力”、“开明力”等等。让受教育者在工作与生活中有“精神力”去在该坚持时不懈怠、该耐心时能耐烦、该有勇气时不退缩、该认真时不捣鬼忽悠。伟大与成功永远来自伟大的精神素质,因此做好一件事,或许10%的能力就基本上够了,但却需要90%的良好态度或情商支持,而这种良好态度或情商就是优雅教育的主要内容。

 优雅从心开始。涵养不到、修为不够,不从内心出发,不来自生命的根处,仓促之间,便会尽显粗疏狼狈。那些礼仪动作也不可能做到位,也不可能做出真诚美善的效果来,因此优雅也是成功,并且是更深刻意义上最真实的成功。优雅教育希望借倡导追求优雅的生命,让生活更少粗糙粗鄙与躁气戾气,更多温雅温润与人性的美好高贵。优雅是对粗糙的超越与抗拒!优雅可增进我们社会的温情与祥和之气,减少生活中的浮躁与戾气。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应也不能绕开深度的优雅教育,所以我们《人文蓝典》专门有一章讲“和德”,所以我们在《人文蓝典》之外,又编写了《优雅蓝典》。

 优雅是广义的,是一个人由内心到外在行止的“姿势好看”,是一个人自己所负责的“精神长相”。真正的优雅是与灵魂同在的,我们所提倡的优雅是一种深度优雅,是从骨子里、灵魂中开始的优雅。动作与外套的优雅是小雅,精神灵魂的优雅是大雅。优雅也十分需要一些言行举止等外在的优雅动作与细节来配合这种深度优雅,以达成更协调美好的人生状态。着装与动作方面的优雅,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虚伪与矫情。这是超越粗糙、粗鄙的生活状态,以形成一个温雅从容、得体祥和社会氛围的必备修养。

 世面上的礼仪书籍汗牛充栋,许多学校也有礼仪课,而我们《优雅蓝典》一书及“优雅精讲”课的特色与亮点在于,不仅仅讲一般礼仪,也不是出于唯美,那种从内心、从灵魂开始的深度优雅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依然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大雅,是一种人文精神。优雅教育对矫正应试教育带来的青年学生精神质地的粗糙苍白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以深度的优雅教育配合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教育良好的“抓手”。

    二、励趣教育:

    情趣教育是我们的人文切入点之一。今天的社会处处要求创新,然而当一个人的精神是浅陋庸俗的、灵魂是粗鄙不雅的、格调是乏味无趣的,他的创新就绝不可能是建设性、有美感、有格调、有境界的创新。因此,人文教育中的“励趣”教育就具有现实意义,并且课堂上的情趣教育也需要学生课后的情趣化生活实践。我们的情趣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让情趣化生活意识成为良好的生命习惯;每天为自己、为他人制造一些情趣的瞬间,这是良好人性的表现。人文课除了讲授情趣生活理念与操作方式外,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情趣化生活细节与活动。

三、励慧教育:

 智慧不起烦恼,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与烦恼都与智慧不够有关,《人文蓝典》《优雅蓝典》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内心与精神强大的智慧人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有大量人生困惑需要老师们到位而智慧地回应与解答。他们需要超越自己凡俗百姓的精神状态,向君子化的生命方向努力;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人性,需要遇事有“人文化反应”,即面对一切事,态度都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是善意而非恶意的,并且还应追求有美感地,乃至幽默感地解决问题的姿态。在面对问题时,“人文化”要求我们不仅要明智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化解问题,不让问题升级,不滚问题的雪球,还应讲究我们当时的形象:心态要平和镇定,姿势要温雅好看。比如,无论遇到多么冤屈、痛苦的事儿,都不能成为我们可以放纵自己言行进入无底线地发泄愤怒的理由。相反当我们克制自己的情绪,寻求理性地表达愤怒及解决问题的姿态时,我们不仅可以树立起尊严、得到尊重,还能从中获得超越自己的冤屈与痛苦的力量,而这就是建设性人文化的反应,这正是高贵人性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要从培养民众心态的优雅文明入手。

 虽然当前教育中不乏真善美价值观的内容,但这些价值观在传授给学生时,传授方式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缺乏人性化、贴近青年学生生命实际的更智慧、更到位、更有可操作性的方式。不仅效果打折,还反而激起学生对一切真善美价值观、道德观的逆反心理。有鉴于此,我们首先教育学生与一切真善美价值观和解,教给学生与生活全面和解的智慧,因为与一切和解才能超越一切。与仁和解、与道德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的不自信和解。曾有沈阳一位大学生在网上问高原老师如何才能自信的问题,高原老师在空间日志里回应了该生的问题,但“不自信”显然在大学生及社会青年中是个具有十分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将如何提升自信心的智慧与方式提出讨论外,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讨,高原老师还将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与学生的互动结果整理成《与自己的不自信和解》一文收进再版的《人文蓝典》。我们在人文课上提倡四大理性而智慧的人生态度:永不抱怨,死不生气,耐心无限,恒久坚持。

 人文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人性的修饰与提升,借儒家《大学》里的说法就是“正心诚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不正”则为人没心没肺,“意不诚”则行事心不在焉。当今社会的通病,正是因为做人没心没肺、行事心不在焉。

 在人文课上,我们坚持讲富有人性温度的话,讲教师自己切身感受强烈与精神上深度认同的话。因为人文本身就是天然人性化的东西,人文课更应该人性化地讲授,教学生良好做人与良好做事,有追求、有情趣、有格调地做人做事。我们提倡一个既踏实又潇洒的人生追求,因为只求踏实的人生是无趣的,而只求潇洒的人生又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教育学生在踏实与潇洒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我们通过古今大量案例感性地向学生阐释广义的“优雅”生命的深度内涵与具有可操作性的修养方式与途径。